近期,部分价格上涨已经初现端倪,而无论是市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似乎都在频频释放转向信号。在将经济带出泥淖的过程中,宽松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不过当更严重隐忧来临时,政策“拐点”会否到来?
■肉价抬头 重演上轮疯狂?
“猪后臀尖9.5元,里脊10.5元。”从菜市场出来,市民李女士开始埋怨近期猪肉涨的太快了,记者从石家庄桥西蔬菜批发市场提供的每日报价中了解到,昨日猪肉最新批发价已经从7月1日的最低每公斤13元,上涨到了14元。而统计局6日公布的6月21-30日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变动情况也显示,从6月中旬开始,猪肉价格出现了由跌转升的势头,时至下旬,猪肉价格涨幅扩大。
已经成为老百姓眼里物价标杆的猪肉价格,此时的变化格外引人关注。尽管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肉价回升有国家收储政策影响的因素,但后市如果继续走高,将短期拉升CPI数据。
■6月新增信贷突破1.5万亿
昨日下午,央行提前对外公布了6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较上月新增15304亿元,创出了近3个月以来的新高。从月度环比来看,6月份新增贷款涨幅竟高达130%。
引人关注的是,暂停了7个月的一年期央票恢复发行,发行量为500亿,虽然力度比较温和,但回收资金信号比较清晰。
现在看信贷投放的势头依旧迅猛,半年内新增信贷已超过7万亿。如此天量信贷规模相当于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近两倍投入,意味着市场流动性将极大充实。
信号
宽松政策出现“试探性收紧”
■担忧资金收紧股市回应激烈
昨日,上证综指尽管午后出现一波上攻行情,但最终仍未能收复3100点,报收3080点,全天跌幅为0.28%。分析人士认为,央行收紧流动性的尝试和银监会屡次提示风险给了市场很大的压力。
■央行正回购意欲政策试探?
7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同时对28天回购和91天回购品种进行了正回购操作,28天和91天正回购量分别为900亿元和800亿元,正回购操作总量高达1700亿元,创今年来新高。中标利率分别为1%和1.05%,均较上周二进行的同期限正回购操作上涨 5个基点。这是正回购利率保持平稳约半年后,连续第二周出现一定幅度上升。有观点称,央行继续提高回购利率、回笼货币,是在试探性地收紧流动性。
■二套房贷款政策再次强调收紧
杭州各商业银行已经明确通报关于二套房贷的收紧口径。购买第二套商品房可以享受的首付两成、七折优惠利率将成为杭州楼市阶段性的历史。受此影响,周二市场地产股一路领跌。杭州此番再次率先收紧房贷政策,业内人士认为其他城市有可能迅速跟进。
■监管部门提醒信贷风险
6月末,央行发布的《2009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银行要避免盲目惜贷,也要避免盲目放贷。银监会也下发6月末,央行发布的《2009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银行要避免盲目惜贷,也要避免盲目放贷。银监会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要求确保信贷均衡投放。而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王华博客,王华新闻,王华说吧)庆6日再次提醒说,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日益凸显。
反应
信贷适度收紧 股市影响几何?
上半年,A股市场在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下,上演了一出“不差钱”行情。上半年A股上涨一方面归结为全球经济复苏预期下的境内外市场联动性,其余则更多的归结为双积极政策下的中国经济自身复苏路径。
当下,货币政策再露调整信号,市场会做出何等反应?
采访中,华安基金判断,目前的市场或许正处于“过渡阶段”: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一、经济基本面由宏观层面的反弹和复苏向微观企业效益的改善乃至大幅回升的过渡;二、流动性供给由前期主要依赖信贷投放和货币扩张逐步转向存款活期化和居民储蓄分流的过渡;三、行情的驱动因素,由流动性和政策推动为主转向主要依靠基本面推动的过渡。他们认为,此轮行情的核心驱动因素并未改变。
银华内需精选股票基金经理齐海滔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维持较高的流动性水平,而目前实业投资的回报率仍然很低,在低资金成本的情况下,股市的投资回报率依然有吸引力。齐海滔认为下半年的投资机会,首先,汽车、地产行业的业绩会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而受此拉动最明显的行业有钢铁和煤炭,以及部分建材。其次,是受益于宏观面的行业,例如银行。另外,人们的消费预期会开始改善,因此三季度和四季度综合消费类公司应该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机会。人们的消费预期会开始改善,因此三季度和四季度综合消费类公司应该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机会。
探寻
货币政策恐难骤然转向
昨日,财经高级研究员刘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行正回购以及近期释放的种种信号表明监管部门正在试图调整流动性,但是货币政策短期内不会发生剧烈变化。
刘杉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刚刚企稳,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货币政策上应该力求平稳。比较合理的政策选择是通过窗口指导,平滑降速信贷增量;通过正回购等手段向市场传达已经关注到通胀的信号。
据报道,数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以及部分部委的高级官员近日汇集中南海,研讨下一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权威专家亦向总理建议:“宏观政策短期不变,但应关注通胀”。声明:本篇文章、数据等内容,网站仅以传播资讯为目的,仅供浏览